五十年代苏联对华援助了156个工业项目,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一个,是引进并仿制AK-47自动步枪。
AK-47将由苏联提供全部图纸和技术资料,并派专家全程帮助中国仿制。
仿制任务通过二机部下达给了国营庆华机械厂,也就是626厂。
626厂
协议签署后的1954年4月,二机部向626厂指派了苏联专家。这次来华专家人数是之前仿制54式冲锋枪的好几倍,足见重视程度。
二机部还借调来40名俄语人才,集中对苏联的技术资料进行翻译。1955年8月,626厂陆续得到了这批技术资料,总计781册。
626厂晒制的生产图纸
摆弄了几十年枪的厂长孙云龙看到这些技术资料后,眼前一亮。一个兵工人的直觉告诉他:这是把好枪。
为了圆满完成AK-47的仿制,626厂在厂长带领下,成立了一个“试制准备委员会”,马上开始了新枪的试制。
然而,生产一支现代步枪,并不是简单的看图施工,而是牵涉到整个生产体系的更新换代。
1956年庆华厂模范合影
为了这次任务,工厂开始从设备生产、管理等各方面进行规范,对生产车间率先进行升级。改进后的生产线,机器设备横看成排、竖看成线;地面上用白色油漆标注了警示线、工作区等,工人严格按照工序上机操作,车间里秩序井然。
经过两年的生产线建设、流程管理和工艺磨合后,1956年10月,首批试制AK-47下线,终于进入了成枪实验阶段。
这次成枪实验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对兵器生产的总体规划,因此备受瞩目。
实验这天,厂长孙云龙和总工程师赵瑞之陪同定型领导小组的同志来到装配线,从第一批批量生产的3000支成品枪中挑选了10支,对自动性、互换性、耐久性、射击精度等指标展开一系列实验。
在人们紧张的期待中,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随后进行的其他6项严格的审查中,样品也都全部通过:AK-47仿制成功,可以正式投产!
报捷大会上,掌声和欢呼声响成一片。
中国产56冲的最明显特征是,带有不可拆卸的三棱刺刀
仿制成功的新枪,被正式命名为1956年式冲锋枪,简称56冲。与此同时,54式冲锋枪也完成了神圣的历史使命,光荣停产。
在626厂,56冲被称为“大枪”、54式手枪被称为“小枪”。1957年,“大枪”的生产规模就达到了7万支,“小枪”4万支。
如此强大的生产力,让当时的主管部局吃了颗大大的定心丸。
改进
在56冲的仿制早期,工人们对原材料的使用、图纸的尺寸都不敢随意改动。即使有好想法也不主动提,有的是怕苏联专家不高兴,有的是怕被扣上“反苏”的帽子。
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专家全部回国。56式的生产完全落到了我们自己人身上,这反而激发了大家的热情,一下把自己的点子和想法都提了出来。
在随后的生产中,中国兵工人根据自身特点,陆续对56冲做了很多改进。
美军手中的56冲
功能改进中,最主要的就是将可拆卸的匕首式刺刀换成了易生产且威力较大的三棱刺刀;同时还改进了机匣卡笋的拿取方式;更换了护木的材质,由原设计的桦木改为东北生产的木材。
此外,他们还对工艺进行了改进,想解决机匣的加工繁琐问题。
机匣,是枪身的核心部件。原始AK-47的机匣是用锻件统销而成,采用锻造的长方形金属块为原胚,之后用铣削的方法将其内部掏空,再加工成成品。
这个过程复杂而且工时长、成本高、耗材多。工厂进行了几次改进,但改进涉及工作量过大,进展不明显。
AKM
直到60年代中后期,国内科研人员接触到了苏联的AKM,才发现苏联人同样意识到了机匣的工艺问题,并已经进行了改进。
AKM使用冲压工艺取代了铣削工艺,简单快速,成本低廉。
626厂的总工程师赵瑞之在国外看到苏联AKM步枪之后,回国立刻带领技术员们开始新一轮攻关,研究钢板冲压工艺。
当时没有图纸资料、没有技术文件、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工作有很大的挑战性,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实验之后,加工模具反复更改,研制中的难题也在一点点被破解。
终于,模具定型,划时代的改进完成了。
最后测试的那天,只见一条钢板在冲床的这头被推进大吨位冲压机,模具调整好后,“咣当”一响,钢板瞬间变成了有模有样的机匣。原来复杂耗时的过程,现在只需几秒钟就能完成。
除了机匣加工工艺,工厂还结合部队意见对枪托进行了两次改进,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风格。
56冲在装备部队之后,山地和丛林作战的战士们提出,希望能将枪托进行折叠以缩短长度。
这个改动看似简单,只是将枪托由固定变为折叠。但却影响着枪支的整体设计结构,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改的合理,可以有效提高勤务性;改的不合理,就会影响操作、弄巧成拙。不过,由于626厂在仿制54式冲锋枪时,有枪托折叠的设计经验,因此改进工作得以顺利的进行。
1963年4月,第一批折叠枪托的150支样枪试制完成。8月,经过总后军械部复检,认为性能符合要求,同意定型。1963年10月,总后发文命名该枪为56-1。
56-1
1978年前后,我国又在56-1的基础上,优化了枪托的折叠方式:由下方折叠改为向一侧折叠,并且重新设计了金属枪托。
这个型号虽然装备不多,但它的枪托设计被81式继承下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626厂作为56冲的主要生产厂家,他们的产品质量好、生产数量大。无论从中央到地方,626厂始终享受着“北国一华”的美誉。
凡是626厂生产的56式冲锋枪,都会打上三角66的标记。有这个标记的56冲,甚至在国外兵器爱好者中也有不错的口碑。
三角66已经成为经典
随着56式冲锋枪的退役和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626厂早已停产,一段“大枪”传奇告一段落。
但56式的生产并未就此结束,296厂接替626厂,成为56式冲锋枪的生产厂家,主要承担外贸生产任务。
影响深远
56式冲锋枪从1956年定型后,历经多次改进,衍生出了56-1、56-2,QBZ56c等型号。至今在民兵和预备役部队中仍有装备。这一经典型号对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训练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国曾在步枪设计时贯彻“全民皆兵”的思想,既强调可以在近距离与敌人搏斗、“刺刀见红”,又要在中远距离上进行精确射击。在这个思想影响下,56式冲锋枪在我军步兵班中最初的战斗任务是:近距离火力压制。
远距离精确射击的任务则交给了56式半自动步枪。
我军早期步兵班轻武器配置
在经历了对越反击战之后,我军的战术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步兵班的武器不再强调近距离与敌人搏斗和精确射击,而是强调在近距离快速射击时进行火力压制和突击,因此56式冲锋枪在部队中的数量开始增加,直到被81式所取代。
关于81式的研制,在我的另一篇文章中有详细介绍。
“过渡”产品81式,三方竞争中胜出装备部队,设计师:仍有遗憾
总体来说,56式冲锋枪易于生产、可靠性高、成本低廉,它不但是人民解放军发展壮大的见证者,还大量出口到了国外。
虽然56式冲锋枪早已退役,但他的身影却依然清晰,留给一代人永不磨灭的记忆(全文完)
参考文献:《传奇仍在延续》《枪魂》
抗战大刀和“破锋八刀”的出现,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军队刺刀短缺
1984年712大战:一天发射3400吨炮弹,英国雷达助阵,我军全胜
由弱转强,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的白刃战